【编者按】上下同欲者胜,同舟共济者赢。当前,学校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、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和改革发展的攻坚期,提升发展内涵,破解发展难题,需要全校上下一盘棋。为进一步统一思想、凝聚力量,以优异发展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,学校官方媒体平台即日起推出“开局新征程”系列报道,学校有关单位将以问答形式,解读相关重点要点工作。
记者:近日,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文公布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结论为“通过”的学校名单,我校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考核,这对学校发展意味着什么?
教务处处长王建军(以下简称“王”):合格评估是政府组织开展的院校评估,是教育部“五位一体”评估制度的主要内容,评估对象是2000年以来新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且满三届本科毕业生,重点是对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、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“把关”,引导学校合理定位,促进学校特色发展。
学校顺利通过合格评估,意味着按照本科办学国家标准和要求,学校达到了“三个基本”(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,教学管理基本规范,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),学校服务地方(行业)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肯定,同时也为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。今后,学校将根据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,逐项整改,不断加强内涵建设,积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,整体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,加快提升学校服务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,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。
记者:学校在优化专业布局、建设一流专业、一流课程等方面将推出哪些举措?
王: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在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中都会有具体的说明,这里简单说明。
专业建设上,围绕专业布局和一流专业建设,主要举措有四条:
一是合理布局新设专业。对接新发展格局,适应新时期水利行业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,同步学校空间拓展,优化工学类专业结构,选择性增设管理学类专业,加快推进理学、农学、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的专业布点,每年新增2-3个本科专业,至少特设1个主要服务水利行业且特色明显的新工科专业,至少建成1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院。
二是聚力建好一流专业。集聚优势资源,拉高建设标杆,提升建设标准,凸显水电特色,突出办学优势,重点推进省级一流专业建设,继续遴选校级重点建设专业,力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有实质性突破;加强一流专业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,做强水利环境类、电力能源类、测绘与地理信息类等专业集群,推进土木类、机械类、计算机类、经济管理类等专业集群错位建设、特色发展。
三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。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的校外循环和校内循环机制,加强对国家、水利行业、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调研,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,优化课程体系、更新教学内容,落实“问技术发展改内容、问学生志趣变方法”,保证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、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,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。
四是加快推进专业认证。推进落实“保合格、上水平、追卓越”的三级专业认证体系,坚持“学生中心、成果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理念,分类分批推进专业认证工作,省级及以上立项建设的工科专业100%提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,力争不少于50%的省级一流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,其他专业全部按专业认证理念推进专业内涵提升。
在课程建设上,主要抓好四个方面:
一是全面落实课程思政,坚持“全覆盖展开、一体化推进、整体化结合、传承性创新”原则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,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导向,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,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。
二是整体提升课程质量。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,发展素质教育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;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库建设,探索建设通识教育中心,丰富艺术教育类、创新创业类、国际视野类、人文社科类/工程认知类等公共选修课程资源;对应“四新”要求,动态优化课程体系,及时更新教学内容,重点建设一批交叉学科课程(也称跨学科综合课程);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力度,重点推进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一流课程建设,着力建成一批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的“金课”。
三是深入推进课堂革命。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与学模式,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推进基于SPOC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强化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,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,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,明显改变教师满堂灌、学生被动听现象。
四是不断加强教材建设。加大教材编写扶持力度,强化教材建设规划,落实教材建设主体责任,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,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,重点支持一批适用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形态教材,扶持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参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。同时,加大教材使用监管力度,发挥教材育人功能,推进高质量教材使用,100%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。
为充分激发学院和教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潜力,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,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,特别是一流专业建设、一流课程建设的激励在教学单项奖励管理办法、教学业绩分计分办法、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都有明显体现。
记者:作为“课堂教学创新示范校”,今年学校将有哪些举措以确保“创新示范”落到实处?
王:学校获批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示范校后,为加快课堂教学创新,学校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,于2020年先后出台《课堂教学创新行动方案》《课程思政实施方案》,这两个文件对最近三年内课堂教学创新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。其中,《课堂教学创新行动方案》从强化课程建设质量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改革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推进课堂教学创新,《课程思政实施方案》从推行 “思政十法”、强化价值引领、开展示范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实效。
2021年初配套出台《课堂教学创新示范二级学院建设评价指标》和《课程思政示范二级学院建设评价指标》,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示范二级学院和课程思政示范二级学院建设。学校将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力度,推进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一流课程建设,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的“金课”,配套立项一批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项目。同时,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、智慧课堂,实施项目制教学、启发式教学、探究式教学、体验式等多元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。
学校还基于SWH-CDIO-E模式的研究与实践,深入挖掘水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育人元素,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实现“以水育人、以文化人”,为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。
记者:近年来,学校教师队伍新进了很多青年博士,学校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有何举措?
王:关于青年博士培训,学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培养计划,每年教务处班子成员都会亲自授课,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政策、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、学校教研改革的举措和教学质量保障相关要求等都是讲授的专题。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,教学发展中心承担了比较多的工作,青年教师助讲制度,学校已经推进了很多年,应该说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还是有很多帮助的。最近几年,学校也加大了助讲考核的力度,旨在关注助讲成效。
学校在增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也有一些要求,要求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,强化教学研究、定期集体备课、研讨课程设计,加强教学梯队建设。
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学培训、组织教学沙龙,开展教学咨询。譬如,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,开设教学技能专项培训,与校工会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,遴选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教师并重点培养。
记者: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学校在新学期教学安排上有何考虑?
王:针对疫情防控,学校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,教务处组建了教学疫情防控7人小组,牵头成立学校的教学工作疫情防控工作组,安排师生提前线上测试,倡导多平台并用,争取更多平台最大技术支持。上年度学校开展的“每日一分析”“每周一总结”,做法得到教育厅肯定,新学期这些做法还会继续保留,并继续实施“七听”举措,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做好至少4周线上教学备课量。学校将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,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安排,确保正常教学任务100%完成。
记者:开学后不久将迎来新一届教学开放月,今年将推出哪些特色亮点项目?
王:每年的教学开放月活动都很丰富,促进教学开放、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明显,2021年是第八届,在前几届工作的基础上,围绕课堂教学创新主题,将开展项目制说课比赛、课程思政讲课比赛、课件制作比赛、黑板板书比赛等四项比赛,同时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院、课程思政示范学院评选等工作。